現代揮桿方式
(Modern Swing Model) -- 不知道是誰定義的, 不過我是從Jim Suttie的大著"Your Perfect Swing"一書裡讀到的.
這種揮桿方式在現在的tour player裏是最流行的, 也是我心目中的夢幻揮桿方式.
(小魏Michelle Wei的麻花捲算是做得比較over的Modern Swing啦)
而其特徵, 如果從收桿來看, 就像上面這位帥哥David Duval所做出來的(我迷死這種姿勢了), 是所謂的圓形的收桿方式(rounded finish).
收桿當然不只是收桿, 而是整個揮桿過程的反映.
所以, 看David Duval的姿勢美則美矣, 想要模仿, 還是得瞭解全部的機轉才行.
所以還是乖乖地從Jim Suttie的書裡來淘金吧 ~~
以下內容摘譯自"Your Perfect Swing"第164~170頁.
現代揮桿的力量來源
現代揮桿是身體的揮桿(body swing).
強而有力的盤繞(coil)是現代揮桿球手的主要特徵. 盤繞透過阻力而創造距離.
這些球員繞著脊柱旋轉(rotate), 上半身抵著下半身的阻力轉動(turn), 並產生巨大的肌肉彎曲, 或盤繞.
這種揮桿在轉向後或通過擊球時都在平面上.(on plane)
這是種機械上而言有效的揮桿方式, 並且是種非常準確且可重複的揮桿方式.
它也是種連結性更高的揮桿方式, 讓手臂和身體協同動作.
手和手臂在上桿時很清楚地都留在身體的前方.
現代揮桿更是一種圓形的(rounded; 按: rounded 也有"圓滿"及"洗鍊"之意)揮桿, 收桿時手遠在頭的左方.
這些選手自紮實及集中的盤繞以獲得力量, 但是他們在上桿時藉由更早地轉動腕部(hinging the wrists)及右肘彎折也創造出許多力矩(leverage).
他們在下桿時保持這些力矩, 以身體轉動, 保持右手臂及手肘在身體前方.
而左手被在桿頭擊球(clubhead impact)時則是超前的.
Tom Kite
現代揮桿方式運用身體, 而非手和手臂, 來彎曲桿身.
臀部在上桿時並未轉動許多, 但肩膀及軀幹則轉動許多.
當右肘彎曲, 上桿時球桿即傾向早些被設定好, 以使右肘仍在胸前時, 桿身保持在良好的平面上.
這種揮桿, 由於以軀幹盤繞脊柱, 實為一極度集中的運動.
上桿頂點時手臂傾向於位於較低及扁平的位置, 但並非人人如此.
Stuart Appleby
下桿時, 腳及臀部是驅動者, 但它們並未被強調. 身體圍繞著穩定的雙腳轉動.
釋放(release)被稱之為被動釋放或身體釋放因為在通過擊球區時手多少有些被動.
因此這種揮桿實為身體揮桿.
揮桿機轉
這種揮桿典型的選手在上桿, 上桿頂點以及通過擊球時都保持桿面非常中性.
這種球友是以手臂來負擔啟動(takeaway)的, 這意味著他們傾向於揮動他們的手臂, 手, 及桿子來上桿, 然後才開始轉動肩膀及旋轉身體.
Steve Elkington
但是在這個動作上, 他們確實保持球桿在揮桿平面上.
他們首先移動他們的手臂而非肩膀.
由於這種揮桿的盤繞動作, 整個擊球過程中右腳的角度是非常重要的.
現代揮桿球手在上桿轉移臀部到右臀軸承時, 保持他們更多的重心在右踵內側.
他們必須要抵著強而有力的, 良好姿勢的右腳來盤繞上桿, 不然就會流失許多力量.
由於在上桿頂點手臂及肩膀同時停止--而不是像許多肩膀啟動上桿者一樣, 手臂在轉動後還在移動(如John Daly及Fred Couples)--因此創造了較好的盤繞.
Chip Beck
這種揮桿在擊球時是在揮桿平面及順著目標線的.
現代揮桿者揮桿的過程從頭到尾都保持在揮桿平面上.
在擊球區手的動作比較少, 與此同時許多傳統的球員在擊球時用手較多, 且下桿時常由內而外.
現代揮桿是打球最直接的, 也最精確的方式. 這也是其為何如此流行的原因.
這些選手運用扭力(torque)及力矩(leverage)以產生力量, 且藉由保持在揮桿平面上以使其力量在擊球過程中不置於散失.
你可以遠遠地指認出一個現代揮桿者的收桿, 因為它是如此地分明.
收桿時他們的手圍繞著身體, 且在目標的左方. (請看文首David Duval的姿勢)
他們圍繞著穩定的雙腳, 轉動著他們的軀幹, 因此創造了圓形的外觀.
這種收桿比起典型下半身擊球者(lower body player)的高收桿位置低得多, 且上桿頂點也較圓.
摘要: 現代揮桿力量來源
1. 擊球時左臂與胸的連結.
2. 在揮桿時只有很少或完全沒有側移.
3. 在下桿時保持左手臂-桿身的角度.
4. 連結. 手臂與胸部的連結. 手臂保持在胸前, 除非到了上桿頂點.
5. 旋轉. 圍繞著穩定的雙腳旋轉.
6. 曲腕及右肘彎曲. 胸部轉動約90度, 手腕及右肘也彎曲約90度.
7. 身體釋放. 而非手及手臂.
8. 軀幹旋轉並收合身體各部的差異(closing the gap).
腳在下桿時是領導者, 但上半身應趕上且在擊球時關閉所有的差角.
9. 揮桿平面(On-plane)上的運動.
現代揮桿從頭到尾都保持在揮桿平面上, 這也是它之所以是如此精確的擊球方式的原因.
10. 循序的動作揮桿.
上桿的動作順序是桿頭, 手, 手臂, 肩膀, 軀幹, 臀部, 膝蓋, 然後腳.
下桿時的動作順序由地面往上正好完全相反: 腳, 膝蓋, 臀部, 軀幹, 肩膀, 手臂, 手, 然後最後是桿頭.
正是這種循序的動作使力量相加相乘到另一個水平.
以上便是Jim Suttie關於現代揮桿(Modern Swing)做的解說.
對我而言, 由於漫長的學習過程而來的經驗, 如果能有所補充的話, 個人覺得有些地方值得說明一下:
1. 關於揮桿平面:
揮桿平面並非頸部到目標線的這個單一平面.
揮桿平面也不是由adress(瞄球)時桿身角度所在的平面.
這個概念Hank Haney於其大著"The Only Golf Lesson You'll Ever Need"一書中有詳細的說明.
由於原書借給別人, 現不在我手頭上, 此處無法以圖來做詳細說明.
簡單的講, 所謂的保持揮桿平面所指的是瞄球, 上桿過程, 下桿, 及通過擊球時, 球桿所走過的路徑, 在一組與地面具有同樣角度的平行平面上.
因此, 保持揮桿平面的重點, 在實際操作時, 其秘訣就在於維持脊椎角度.
2. Jim Suttie的現代揮桿理論就此點而言, 若以Jim Hardy的分類(亦即Single plane or double plane)來說, 屬於Single Plane Player.
詳情可參閱Jim Hardy的大著: "The plane Truth fo Golfers". (原書也不在我手上)
簡單地說, 肩膀旋轉及手臂旋轉(即揮桿平面)的平面為同一角度.
3. 對一般假日球友如我者而言, 現代揮桿在實踐上的困難在於:
如何身體做旋轉(嚴格地按Jim Suttie所說的序列動作)的同時, 又能保持球桿(或桿頭)走過的路徑在揮桿平面上?
簡而言之, 上桿下桿旋轉時如何保持脊椎角度?
關於這一點的初步解答, 在我的上一篇同系列的文章: "[高爾夫]O因子(O-factor)的奧義 -- 揮桿改造心得之二"裡.
然而除了那篇文章裏所提到的轉腰的方法外, 上桿時必須要注意到的重點在此次Jim Suttie的文內有很好的說明.
這裡再highlight 一下:
上桿是Arm Loading(即手臂啟動上桿, 也即是One piece takeaway/即一體式上桿), 而非shoulder loading(即僅僅轉肩上桿).
另外, 要保持揮桿平面的一致, 轉腕(hinge)及曲腕(cock)也得小心謹慎.
轉腕過多會形成過於扁平的揮桿平面, 而曲腕過多一樣有over the top/overswing的危險.
兩者共同的後果就是揮桿平面的走樣, 身體的補償動作以及各式的失擊(miss-shot).
還有右肘彎曲的角度......
我自己的結論是以左手臂打直並將桿頭沿目標線向後拉(60公分 -- Ernie Els說的)作為啟動,
沿著揮桿平面自然轉腕到與膝蓋等高的位置, 然後此時右肘彎曲主導 -- 主導上到頂點, 也主導左肩轉到下巴, 也就是90度的位置.
不必刻意曲腕, 但要熟悉自然轉腕加曲腕完成後手腕的感覺, 上桿頂點應該停在那樣的感覺......
......
當然, 這裏所說的無非是我個人的體會. 而且是相當個人的.
每個人的問題會不一樣.
我當然記得一直到現在都還在改用手打球的習慣, 以及達碩如何教我轉腰.
也記得和我的好友志峰研究沒有固定右膝如何造成重心逆轉......而且在他改正後開球如何由落後我50碼到超前我50碼.
更記得那些研究何時曲腕, 如何曲腕, 乃至於曲腕如何影響揮桿平面的苦思過程.
以及Billypan時時提醒我, 錯誤的動作一定帶來補償的動作, 光是要修改補償的動作是沒用的......等等
高爾夫果然是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啊......
更要命的是, 沒有人可以保證你的學習一定會帶來成功......
(......如果你灰心了, 請參閱Bob Rotella的"逐夢建議")
然而如果你和我一樣: 正在進行揮桿改造, 或對揮桿有著某種這樣或那樣的迷惑,
那麼Jim Suttie的這一段簡短的描述應該對你有幫助......
畢竟 -- 這裡概括了現代揮桿(Modern Swing)的精義.
Sergio Garcia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