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寫這篇的心情有點猶豫再三......

是這樣的, 上次在美麗華, 跟阿潘提起了所謂的推桿時的秤錘測量法(Plumb bob).

我說個人覺得這個方法不錯用. 
但我也知道短桿大師, Phil Mickelson的教練Dave Pelz反對這種方法......而我覺得他反對的理由錯了. 因為我覺得他對秤錘測量法的理解是錯的. 我想寫篇文章來談談......

阿潘眨著眼說: 你是說寫Putting Bible的那個Dave Pelz?
我說:......嗯.
於是......他意味深遠地看著我說: 人家寫的書是聖經, 說的話就是真理. 你覺得人家錯了, 誰會聽你的?
......
回家再翻了翻Dave Pelz's Putting Bible裏講秤錘測量法的一段, 覺得大師的反對還是有點強詞奪理......所以, 為了維護自己方法的完整性, 決定還是得發憤為文, 辯證一番.



Dave Pelz批評秤錘測量法的文字出於該書的172~176頁. (我手頭上是由Doubleday在2000年發行的版本)


他認為大部分的球友無法解釋秤錘測量法: 他說他們先站在球到洞的連線後, 然後再讓他們的推桿成垂直. 將成垂直的推桿與球重疊, 所得出的線就是推出的線.....是即所謂的秤錘測量法.

他說, 秤錘測量法要有用除非以下條件成立:
1. 在球與洞間的果嶺平面必須平坦且和地平線成固定之角度.
2. 這樣平坦的果嶺平面得延伸到至少球友站的地方.
3. 球友必須以兩腳跨騎在球-洞連線上, 並維持與斜面垂直, 如此的頭與眼睛可向下看且與球洞連線成垂直.(*粗體是我加上的)
4. 球友把垂直的推桿握於眼前, 使推桿的桿身位於球上並與之重疊.

只有以上都成立時, 秤錘線才會在洞的上方, 意味著推出的球由洞上方轉折至下方的洞.
即使如此, 秤錘線都還不能指引出轉折的程度.

如下圖B&D:


但是他認為連這四個條件都很難成立.

首先, 果嶺面很難是平的. 球友不一定能站在球-洞連線後. 所以1.2.很難成立. (*這點我同意)
關於條件3, 幾乎很難成立, 因為在斜面上, 人類本能會屈膝站立, 下意識地維持身體垂直.
而如果球友真的能垂直於地平線且將推桿與球-洞連線及球重疊, 那麼無論果嶺如何傾斜, 所有所得出的的推出線都將是向洞口的直直而去......!!(*這一點我反對!!). 

如下圖:


關於條件4, 推桿很少是真的如鉛錘一般能吊得完全垂直於地平線, 常見的推桿都不行.(*這一點我也同意.)

因此......大師認為其實在測量時, 球員們都本能的站在球-洞連線的低側, 這樣當他們把推桿握於眼前與球交疊時, 推桿桿身的頂部就會在球洞的高側, 而證實了由高至低的轉折.
由此, 其實在球友將推桿握舉在眼前之前, 是潛意識知道要站在哪裡, 球又會在哪裡轉折.
因此, 秤錘測量法沒有用. 
大師還舉出數據說, 其實這些球友並沒有更多比例地看出轉折(只有29%; 而職業球員則能看出33%的真正的轉折).

我讀完這一段真是傻眼了......

聰明的球友應該可以看出推論的問題所在. (其實也就是我用粗體加底線所標出來的地方)

1. 首先, 先就成立條件3來說:
    其實, 我們在測量的第一步驟時都是蹲在球後的. 不過這不是重點. 
    重點是,
兩點成一直線. 
    從球到洞
(嚴格來說是球與洞分別在推桿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間)只有一直線, 如果推桿所在的平面沒有改變的話. 不論身體的姿勢如何
    事實上, 我們在球洞連線後只需要不到1秒的時間, 就可以把推桿下擺固定在球上, 推桿桿身固定在洞上. 然後就可以把推桿下緣放掉, 讓重力將推桿拉向垂直於地平線.

2. 當推桿形成對地平面垂直後, 我們將推桿移到使推桿下緣正在球上方的位置. 
    這個動作不會有太大的誤差.
    這是因為只要維持推桿在同一平面(此平面與斜坡成90度, 與你的肩膀線平行)時, 重力自會使此參考線與放掉推桿下緣形成的垂直鉛錘線平行.
    而這條線就是推球的推出線. 也必然在斜坡的高位或指向斜坡的高位. 
    也就是說, 除非斜坡的斜度為0, 不然不可能與球-洞連線成一直線.
    那意味著,
除非斜坡的斜度為0, 不然推球線就不可能是直直向洞口.

這條推出線的確很有趣.
它不是推桿與球與洞這三點決定的平面與斜坡相交的那條線 -- 那條線其實也就是球-洞連線.
推出線其實是推桿本身的延伸線, 由我們的視覺再投射到斜面上所形成的線.
所以, 這條推出線與斜面的垂直面(此垂直面與斜面的交線即是球-洞連線; 這個平面是我們第一個動作所得出的)在視覺上會有一個夾角, 這個夾角也正好等於斜坡的斜角.

各位讀者先在腦海裡演練一次秤錘測量法, 應該不難看懂我在說什麼.

而Dave pelz的錯誤在於, 他把第一個動作的要求與第三個動作混在一起了.

再說一次:
第一個動作: 將推桿底放在球上, 推桿頂放在視覺的洞上, 也就是將推桿與球-洞連線重疊;
第二個動作: 放掉推桿下緣;
第三個動作: 水平移動推桿, 將推桿移到下緣與球重疊為止.

當然, 第一個動作要求身體與斜面垂直, 眼睛, 推桿, 球-洞連線都重疊最為理想.
而第三個動作時, 是要從與球重疊的推桿下緣向上緣以及其延伸線看(此即推出線), 正如同我說的: 
除非斜坡的斜度為0, 不然推球線就不可能是直直向洞口.

我理解的應該沒錯, 也就是說Dave Pelz的推論錯了.

當然, 他反駁時的推論錯了, 未必能使秤錘測量法更真.

如果換做我, 我會用真正的轉折線秤錘測量法所得的推球線的差異量, 來說明(如果真正的轉折線可以以其它的, 科學的方法測得, 並證實)秤錘測量法是無效的. 
(既然大師能提出秤錘測量法只能看出29%, 以及職業球員能看出33%的真正的轉折線的數據; 那麼真正的轉折線應該是有其他方法可以測得的吧......)

也許, 他反駁時的推論錯了, 也正說明了他根本不用這種方法吧......
然而, 這種錯誤出現在一向嚴謹的Dave Pelz的著作裡著實令人意外. 

不過我想說明了他推論上的錯誤, 至少可以為Ben Cranshaw以及Hale Irwin那些他在在書中點名又附照片來批評的偉大球員平反一下吧......



 


[完稿後記]
接下來, 似乎應該用功學習Dave Pelz自己傳授的推桿方法了......
這就比較困難了, 畢竟Bible共有386頁哪......如果附錄及索引不算的話.
我還承諾大家要發表摘要呢!~~
有興趣的朋友可能要有點耐心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ls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