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令高爾夫新手懊惱的諸多問題之中, 莫過於難以駕馭的一號木對桿數的殺傷力最大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最近我嘗試在找尋"穩定的一號木的打法".
當然, 我知道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因為我想追尋的, 不只是簡單, 明瞭, 有效的揮桿方式, 同時, 也不希望犧牲了大家都愛的"距離".

這篇書摘就是這種心情下的一個嘗試.

揮桿理論有千百種, 哪一種最適合你, 也許沒有任何其他人能夠回答得出來. 
往後還會陸續po一些這一方面的資訊, 基本上提供參考, 有效與否還得由讀者親身去體會.

今天摘錄的是輕鬆大個(Big Easy)Ernie Els 的揮桿(一號木)方式, 來源是他本身於2005年寫的著作: "How to Build a Classic Golf Swing"的第二章"建立古典的揮桿 -- 一號木桿"的第31到51頁.

揮桿過程的分解照片我都po上來了, 重點是我摘出的.


基本站姿


連鎖動作的第一個環節
上桿: 一開始完全是手臂. 從一號木到沙坑桿皆然. 
以手臂將桿頭"寬大而緩慢地"掃離球.(大約18吋或45公分是直直於目標線向後)
手腕並不轉動, 那是稍後的事. 
"一體式上桿"(one piece takeaway). 沒有單獨的手部行動也沒有過度的身體移動. 
這給予你揮桿必要的寬度, 寬大的圓弧未來變成為揮桿力量的來源. 



結合揮桿及轉動
左臂水平時桿身呈90度角.
握把的末端大約指向你的腳與球之間.
這個階段的重點是要確定你右膝維持原來的彎曲.
你應該要感覺大腿的緊繃.
如果右腳伸直了(即使是一點點), 你的上桿會喪失控制及力道的儲備.


加速到上桿頂點
現在你只需要轉動你的身體以完成上桿. 
如果上桿的第一部分完全是"手臂"的動作, 那麼上桿的完成完全是"肩膀"的工作.
你的上半身完全被扭緊 -- 肩膀轉90度, 臀部轉45度.
(Ernie Els的肩膀轉超過90度, 而臀部則略少於45度)
建立阻抗 -- 記得保持右膝的彎曲. 沒有阻抗就沒有支撐. 沒有支撐就沒有力量.


神奇的移動 -- 高爾夫的力量來源
從上桿完成到開始下桿, 那個部位先移動?
我(Ernie Els)的答案是: "右肘下到右邊".
當你這樣做時, 要感覺到你的重心微妙地轉移到你的左側.
你會感覺彷彿幾乎要蹲下來.
右肘下到右邊以及調整你的重心.



保持有力的角度
不管你看到的巡迴賽選手的姿勢有多麼不一樣, 他們在這個階段到擊球後的揮桿都一樣.
首先, 你必須要維持左前臂與桿身間的"有力的角度".
你在繼續你的下桿時, 感覺你在將你的左肩拉離你的下巴.
一旦你開始成功的合併旋轉的動作與良好的, 你能維持有力的角度的手臂揮動,  你就能注意到你能產生的力道的不同, 以及擊球的品質及一致性.



你的身體在擊球瞬間是開放的
身體必須要呈開放以給予你的手及手臂充分的空間去順著目標線下揮.
在擊球時唯一該方正的只有桿面.
重心主要在前腳.



釋放球桿通過球
這個姿勢基本上是好的擊球的延伸, 離心力所使然.
最重要的是通過擊球時右手翻轉於左手之上, 顯示了有力的桿頭的自由釋放.
一個不錯的揮桿想法是: 想像你的左前臂在擊球時逆時針旋轉.
但這與其說是個動作, 無寧說是個反應. 
下桿時所有一切都發生的那麼快, 你其實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決定要改變姿勢, 或操作你的手或桿頭.
如果擊球有問題了, 你將需要密切注意擊球前發生了什麼以尋求改善.



自由轉動到收桿
收桿的姿勢很重要, 是因為它透露了關於個人揮桿的許多事.
能保持平衡是個重點, 那表示你的揮桿在控制之中.
想像你正在擺個照相的姿勢.
你應該能維持你收桿的姿勢要多久就多久.
如果你做不到, 那必然出了什麼差錯.
右肩是身體向目標的最前面的部位, 我(Ernie Els)認為這在任何揮桿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這使你在下桿時不會僵在你的右側, 這也幫助了我不至於靠後形成"倒C"型的位置.




這本書如果是Ernie 迷一定愛不釋手吧......全書圖文並茂又印刷精美.

然而也許就像你所想的, 球員們講這些理論往往講得不夠清楚.
例如這裡對所謂揮桿路徑及平面就沒有詳細說明, 對曲腕(cock)也沒有提到.
甚至有些地方容易引人誤解, 例如下桿的第一步驟: "讓右肘下到右邊".
如果沒有強調到重心轉移, 還會讓人誤以為用手來啟動下桿序列以及用手來打球呢.

不過個人覺得還是瑕不掩瑜.

我們都知道Ernie Els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他的tempo, 他的rhythm.
無疑的, Ernie在高爾夫球上是個有天賦的球員.
有趣的是, 在這一切似乎都自然而然的天才型球員眼中, 有關"揮桿"的千百種小技巧(tips), 究竟哪些才是真正的重點呢?
而他所認為的, 和我們這些業餘球友所看重的, 究竟又有多大的出入呢?......
這些, 我覺得才是真正耐人尋味的地方.

不可諱言, 小弟我還是覺得受益良多.
不知各位看倌覺得如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elsm 的頭像
    melsm

    Melsm's Premiere Blog

    mels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