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怎的, 老是為右推球所苦惱.
我的球路本是小左曲(draw), 然而最近鐵桿卻頻頻打出右推(push).
右推球很糟糕, 因為你完全無法預期飛球的方向, 明明開球在球道上, 卻無法on上果嶺. 一切兩推也就罷了, 拿個bogey還算慶幸; 萬一來個兩切或三推, 非吞個double bogey不可. 更別提有時冷不防就出界(OB)了.
理論上而言, 右推(push)來自於由內而外(inside-out)的揮桿路徑, 外加方正的桿面.
實際上, 往往我在打出這種球之後, 只覺得自己重心逆轉. 但重心逆轉能解釋右推加右曲(push slice), 卻似乎不能解釋右推(straight push)?
本來, swing有了問題, 應該找教練指正.
然而最近常常忙到深夜, 能抽出時間下場打球已屬不易, 在八點檔時間要請教練來指正並練球?......基本上放教練鴿子的可能性太大了, 只好自己找書調整先.
所幸手上百大教練所寫的書倒也不少, 先找一些出來看看, 看看人家百大教練怎麼說:
嗯......T.J. Tomasi 的這本"The LAWs of the Golf Swing"闡述不同體型不同柔軟度的球友, 應有不同的揮桿型態, 一度是我奉為圭臬的揮桿理論教科書:
飛球路徑: 右推
推論: 揮桿路徑由內而外, 桿面方正於揮桿路徑; 下桿時右肘被右臀卡住.
從何著手調整:
第一步, 調整臀部的速度, 使臀部(轉腰)慢一些. 試著打開你的站位(站成外開的八字形啦). 如果沒效:
第二步, 調整手的速度. 如以較窄的站姿及強勢的握桿來降低上桿的頂點. 並試著把球位後移......
(摘譯自The LAWs of the Golf Swing, 第198~199頁)
嗯......看清楚了嗎? 好, 接下來是鼎鼎大名, 潘氏兄弟(潘政琮及潘福強兄弟)新皈依的師門, 曾指導Nick Faldo, Ernie Els及Michelle Wei的全美第一名, 也是全美學費最貴(聽說一整天的指導費用為USD 6,000元......)的名教練--David Leadbetter.
這是在他的被亞馬遜網站讀者票選五顆星的名著: "Positive Practice"裏的一段:
"如果你右推...
一般來說, 右推球是球友在擊球時移到球的前方的結果 -- 身體向目標側移, 而揮桿路徑被阻擋.
這種情形下一個快速修正的方法是: 當你自上桿頂點開始回扭(unwind)的時候只專注在保持下巴在球後方, 並感覺在擊球時桿面的趾部通過跟部.
這將使你的手臂及手能正確的釋放桿頭並開始讓球自目標線上飛出. "
(譯自Positive Practice, 第92頁)
嗯......稍微不同的解釋, 但可以理解.
再來一個......當紅球王Tiger Woods的御用教練--Hank Haney.
看看他在名著"No More Bad Shots"裏怎麼說......
右推球來自於桿面在你揮桿中的某一點"落後"(laid off).
桿面可以在揮桿的任一點落後: 瞄球時(at adreess), 啟動上桿時(on the takeaway), 上桿一半時(halfway), 上桿頂點(at the top), 下桿到一半時(halfway down), 以及擊球前(into impact).
問題來自於你的手和手臂. 和你的身體, 你的腳, 你的膝蓋, 甚至你的肩膀無關.
所以調整時以下六個檢查點都必須注意:
瞄球時(at adreess): 你的手應該在褲子拉鍊的正前方
啟動上桿時(on the takeaway):
要注意曲腕(cocking up wrist)而不是將手順時針旋轉(turn hands in a clockwise direction)
上桿一半時(halfway): 左腕不能彎向後, 造成上桿太水平
上桿頂點(at the top):
以右手支撐桿頭, 桿子不能指向左方(由揮桿者的右側方看). 這和轉肩多大無關.
下桿到一半時(halfway down): 專注在讓桿子的握把(因重力)落下而拉下桿頭.
擊球前(into impact):
擊球時的桿頭落後其副產品(症狀)是打厚或打薄. 因為你會本能的拉高自己以使桿子跟你自己有更多空間.
要專注於旋轉身體以及擊球時旋轉左前臂, 當這一切都發生時, 左手背要方正. 如果你在整個揮桿過程中都能保持你的姿勢, 這一切會容易得多.
(整理自"No More Bad Shots"第83~91頁)
......
怎麼?......發現了?......這些教練的理論竟互相矛盾?
T.J. Tomasi的建議和Hank Haney正好相反?(球位, 上桿頂點)
而Leadbetter的所說的右推球的原因(身體側移)看來和Hank Haney南轅北轍(手和桿頭的落後)?
嘿嘿......百大教練會不會有百種說法?
......
而我練了一個晚上以及到揚昇打了一場球後, 心中有了答案.
答案是......
當然不是Neutrogena.
然而我也確實發現了答案. 且容我在這兒賣個關子.
......難怪人說高爾夫沒有唯一正確的揮桿方式.
即便是職業選手, 一百個職業選手就有一百種揮桿方式.
然而我相信, 諸多的揮桿理論, 還是有一些能夠引領我們這些假日球友, 高球奧客(台語)進入高球美妙的境界, 達到單差點的夢想.
這一切得由你自己親身去領略.
當然, 光是讀書談理論是不會讓你進步的......
高球無捷徑, 要進步? 除了練習, 還是練習啊......